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» 新闻动态» 中心新闻» 王科教授团队评估区域碳转移对中国碳达峰进程影响的论文在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发表

王科教授团队评估区域碳转移对中国碳达峰进程影响的论文在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发表

作者:ceep    来源:ceep    日期:2023-06-07 访问量:

   由王科教授和陈鸣博士生以及施训鹏教授等合作的研究论文Emission Reduction Tournament Would Postpone Carbon Peaking in China于近日在期刊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发表。

原文链接:https://link.springer.com/article/10.1007/s41111-023-00236-w#citeas

研究背景

   为了应对气候危机,中国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。然而,中国省、直辖市、自治区(以下简称“省”)之间的存在明显的碳转移,这有可能不利于中国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。本研究假定当前中国30个省(除西藏、香港、澳门、台湾)的经济发展趋势和相关排放转移模式不变,构建基准场景与两种不包含碳排放转移的反事实场景,比较在不同场景下中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时间点和峰值排放水平。

结果分析

图1 基准情景于反事实场景的碳达峰时间、碳峰值水平对比

   在图1中,横轴表示包含碳转移的基准场景,纵轴表示假设不存在碳转移的反事实场景。研究发现,除广西、海南、福建、内蒙古、新疆、宁夏外,中国有24个省可以在基准情景下于2030年之前达到碳峰值。

   然而,当我们假设各省之间不存在任何碳转移并建立反事实场景,可以看到大部分进步省份(有能力在2030年之前达到碳峰值的省份)在反事实场景的碳达峰时间要晚于基准场景;反之,大部分落后省份(难以在2030年之前达到碳峰值的省份)在反事实场景的碳达峰时间要早于基准场景。中国各省之间的碳转移存在“劫贫济富”的作用。如果不存在排放转移,全国碳达峰时间将提前一年,相应的碳峰值水平将降低13%

图2 基准情景与基于2017年、2012年碳转移网络的反事实情景对比

   在图2中,我们比较了三种情景(一种基准情景和两种反事实情景)下各省的碳达峰水平和碳达峰时间。与基准情景相比,如果排放转移模式对中国碳达峰目标的实现更有利或更少不利,则碳达峰时间会更晚,在反事实情景下碳达峰水平会更大。

   在30个省份中,14个省份的碳达峰时间在三种情景下完全相同。然而,就其他省份而言,反事实情景(2012年)下的大多数碳达峰时间都晚于反事实情景下的碳达峰次数(2017年)。此外,反事实情景(2012年)下的碳达峰水平也大多大于反事实情景下(2017年)的碳达峰值水平。对于大多数省份来说,2017年排放转移模式下的碳达峰目标比2012年排放转移方式下的碳达峰目标更难实现。

主要结论

   首先,如果当前中国各省经济发展趋势和相关的排放转移模式保持不变,省级减排政策能够有效实施,大多数省份可以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排放。其次,假设中国各省之间没有排放转移,全国碳达峰时间将比基准情景提前一年,相应的碳峰值水平将降低13%。再次,在目前的排放转移模式下,部分进步省份可以以推迟碳达峰时间为代价,进一步提前全国碳达峰的时间。最后,与2012年相比,2017年的碳排放转移模式可能更不利于中国碳达峰目标的实现。

   综上,我们首先建议在将国家减排目标分解为省份时,应适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;欠发达省份应该减少排放控制的责任。此外,中国需要避免地方政府在碳达峰问题上的竞争;每个省份都应该根据各自的目标进行评估,各省的目标应该有所不同。最后,中国中央政府应促进地区政府之间的合作,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公正和具有成本效益的减排;一旦设定了目标,排放或能源消耗的上限就可以在各省之间进行交易,从而将全国的减排总成本降至最低。

Chen, M., Yu D., Shi, X. P., Wang, K., 2023. Emission Reduction Tournament Would Postpone Carbon Peaking in China.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, 273–303.